滨江警事_第36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61节 (第3/3页)

角度想。”

    “从专业的角度……自航回来是不太合适。”

    “说说,怎么不合适。”

    韩渝打开了思路,分析道:“我不知道基洛级潜艇的实际续航能力,但它是常规潜艇,浮航排水量总共才两千多吨,续航能力肯定不可能超过一万海里。而从圣彼得堡到我们中国总航程近一万两千海里,没有保障船随航肯定不行。

    接收潜艇的海军艇员肯定参加过培训,但培训终究是培训,可能只会基本cao作,想真正形成战斗力需要一段时间。让他们驾驶那么先进、那么昂贵的潜艇远航风险太大。可以考虑雇前苏联的艇员,但一样有风险,而且会增加成本。”

    见两位军官一脸惊诧,冯局禁不住笑道:“有道理,继续说。”

    “回来要经过大西洋,要绕过非洲,经马六甲海峡回国,航经的海域遇到高海况很正常。如果那条潜艇是刚下水或是条老旧的,能不能经受住高海况考验又是一个问题,这就需要一条大功率的拖轮随航,这又增加成本。”

    韩渝沉思了片刻,接着道:“我虽然不是海军,但对潜艇多少了解一些,如果自航回来,要经过那么多国家的海域,这就意味着潜艇的噪声特征很容易被人家捕捉,这对潜艇是很危险的,不利于保密。

    而且潜艇跟坦克一样,主机辅机电池和关键部件应该都是有使用寿命的,还没正式入列就要航行一万多海里,肯定会影响潜艇的使用寿命。

    再就是沿途很难说要不要靠港补给,军舰靠港跟货轮靠港不一样,既不利于保密,也会涉及到一些国际公约,甚至涉及到主权问题,会很麻烦。”

    行家一开口,便知有没有。

    一个高级军官流露出惊愕的神情,另一个高级军官示意冯局继续问。

    “咸鱼,我可以透露下,我们中国买了两条,现在要先转运一条回来,我们中远参与转运。你再想想,怎么才能把潜艇安全运回来。”

    “拖船拖带和驳船运输也不现实,因为这两个办法只适用于近海短途。而且拖带时潜艇和驳船的水上机动性能太差,一旦遇上高海况会很危险。”

    韩渝绞尽脑汁想了想,接着道:“走陆路好像也不现实,吨位那么大,就算能装上火车也超高超宽。况且潜艇是精密装备,经不起折腾。”

    “再想想,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要考虑成本,也要确保安全!”

    “如果有大型浮船坞就好了,南朝鲜海军好像用浮船坞运过潜艇。”

    “我们有浮船坞,但没那么大的,并且我们的浮船坞都在近海,没去远海作业过,更别说远洋航行了。”

    “我们有没有半潜船,半潜船跟浮船坞一个道理。”

    两位高级军官眼睛亮了,不敢相信一个长航公安干警居然跟中远的专家想到了一块。

    小伙子很争气,冯局很有面子,不禁笑道:“实不相瞒,我们考虑的就是这个方案,但这是第一次转运,在国际上都没先例,甚至要展开国际合作。咸鱼,你觉得用半潜船转运,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冯局,刚才说过,潜艇是精密装备,将来是要潜到水下的,船体结构不能有一丝变形,不然那么昂贵的装备会很危险,艇上的官兵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在装载时要小心小心再小心,装上半潜船之后的固定也是一个问题。”

    “能不能找专业的加固公司?”

    “这个之前都没先例,港口的加固公司哪干得了这活儿。”

    “你能干吗?”

    “我也没干过,我只修过001,只参与过一条近海客轮和两条近海货轮的坞修。不过我觉得想万无一失,必须先了解潜艇的结构,最好搞清楚每根龙骨的位置。然后在半潜船上多安装些坞墩,每个坞墩都要支在龙骨的位置,要做到严丝合缝,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潜艇的结构不会变形。”

    韩渝想了想,补充道:“差点忘了,潜艇外面都是有消声瓦的,消声瓦是否良好直接关系潜艇的噪音有多大,所以不能直接架在坞墩上面,要用缓冲材料,要在保护消声瓦的同时起到一定缓冲作用。”

    跟公司里的专家说的一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