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12节 (第3/3页)
能考上。只要考上大学,我们韩家就有大学生了!” “柠柠,你和三儿都是大学生,你们都有大学文凭。” “我们又没上过大学,算什么大学生。我们也没大学文凭,只有自考的本科文凭,只有真正上过大学的才是大学生。” 外甥很争气,考得好,韩渝一样高兴,凑过来问:“姐,你们打算什么时候回来。” “我们今天晚上坐船回去,等过几天分数出来了再来。” “一起回来?” “冬冬的奶奶不回去,她卖粮油卖上了瘾,担心关几天门人家就不来买米买油了。” “老太太一个人呆在上海你们能放心吗?” “她不是一个人,三儿,你是没来过,来一次就知道这儿有多热闹了,她交了好多朋友,这儿有好多老太太,还有两个是早年从我们启东嫁过来的。” ……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韩渝真有点羡慕冬冬,只要能上高中,将来就有机会考上大学。 只要能考上大学,毕业之后就不用担心没工作,不像自己当年差点被师父“退货”。 第585章 迎着洪峰走,枕着长江睡! 一转眼,001已经出来一个月了。 从江苏省熟州市溯流而上,经安徽、江西抵达湖北。 姚立荣等人跟席工、徐工一起,迎着洪水走,枕着长江睡,一路勘测勘查,为长江防指、长江委和沿江省市的防汛指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船上的工作生活可以用“水深火热”来形容。 天气不好的时候,一路暴风骤雨,雷电交加。 驾驶室的肯特窗飞快旋转,可范队长和柳威仍看不清前面的江面,夜里外面一片漆黑,白天窗外全是雨水灰蒙蒙的一片,只能靠雷达掌握前方水域有无来船。 有时候风高浪急,001宛如一片树叶在狂风骤雨中时起时伏。 之前没怎么坐过船的姚立荣和村干部杨大伟吐到吐不出来了,席工、徐工、朱宝根和“土地公”小陈紧张的说不出话。连航行经验丰富的范队长和柳威在开船时,紧握方向盘的手都在发抖,但仍然拼力前行。 天气好的时候,001被烈日炙烤得像一块guntang的铁板。 甲板烫得能煎鸡蛋,舱壁和护栏都不能伸手摸。 虽然驾驶室和指挥舱装有空调,但要勘测的项目大多要在船舷边进行,比如测量水速和洪水中的含沙量等等,几个小时下来,晒得头晕脑胀,热得几乎要虚脱。 相比甲板,机舱里更闷更热。 朱宝根和小陈的衣裳永远是湿的,一天流了多少汗不知道,但每天都要喝好多水。 好不容易赶到武汉,只在一个水位暴涨的小码头靠泊了五个小时,顺利完成了补给,等席工和徐工去岸上汇报完工作回来,就又要再次踏上征程。 按照上级指示,001从现在开始负责长江武汉段至昌宜段的勘测勘查。 从江西一路过来,两岸的江堤上到处都是参加防汛的军民,到处插满红旗,武汉同样如此。 当航行到龙王庙堤段时,江面宽阔,江水湍急,洪流裹挟着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树根和各种垃圾,咆哮着、冲刷着江堤,翻滚着向下游奔去。 据说岸上已出现险情,武汉堤防出现多处渗漏,城内管涌出水点附近的房屋正在拆除,人员都已撤离了。只是之前在小码头忙着补给没上岸,不知道岸上究竟有多么紧张,现在终于感受到防汛抢险的紧张气氛。 只见两条从上游运石料的货船停靠在龙王庙堤段外,船上的人正在朝渗漏的部位投抛大石块。抛下的石块击起巨大水柱和砰砰声响,旋即被滚滚江水冲走。 附近的江面上,更多的运石船正在等待靠岸。 姚立荣通过望远镜能清楚地看到,岸上的人正在把块石、混凝土块串联在一起,加大入江石料的重量。还有很多人在岸上打围堰、抛砂砾石…… 徐工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面对此情此景,忧心忡忡地说:“小姚,这里就是长江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交汇处,也是最危险的堤段。1931年和1954年的两次长江大洪水,武汉三镇被淹,都是由于龙王庙堤段溃决造成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