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帝_第二百四十五章 议论卫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五章 议论卫霍 (第3/3页)

亦有封。其事皆禁。

    《史记》居六岁,元封元年,嬗卒,谥哀侯。无子,绝,国除。

    5霍去病上表请封诸子是为了稳固太子刘据的地位吗?我个人认为,根据史料记载,答案是肯定的。

    关于“皇后、太子有不安之意”

    刘据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武帝嫌他不像自己。

    后来武帝所宠幸的王夫人生了皇子齐怀王刘闳,李姬生了燕刺王刘旦、广陵厉王刘胥,李夫人生昌邑哀王刘髆,加之时光流逝卫皇后逐渐老去,武帝对皇后的宠爱逐渐衰退,因此皇后和太子经常有不安的感觉。

    《资治通鉴》“及长,性仁恕温谨,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

    而所幸王夫人生子闳,李姬生子旦、胥,李夫人生子,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

    汉武帝感觉到此事后,对刘据的舅舅,当时已是大司马大将军的卫青说“我朝有很多事都还处于草创阶段,再加上周围的外族对我国的侵扰不断,朕如不变更制度,后代就将失去准则依据;

    如不出师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定,因此不能不使百姓们受些劳苦。但倘若后代也像朕这样去做,就等于重蹈了秦朝灭亡的覆辙。

    太子性格稳重好静,肯定能安定天下,不会让朕忧虑。

    要找一个能够以文治国的君主,还能有谁比太子更强呢!

    听说皇后和太子有不安的感觉,难道真是如此吗?你可以把朕的意思转告他们。”

    《资治通鉴》上觉之,谓大将军青曰“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

    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

    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

    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

    卫青听完后叩头感谢,并转告卫皇后,卫皇后特意摘掉首饰向武帝请罪。

    后来每当太子劝阻征伐四方时,汉武帝就笑着说“由我来担当艰苦重任,而将安逸的事情留给你,不也挺好吗”

    《资治通鉴》大将军顿首谢。皇后闻之,脱簪请罪。

    太子每谏征伐四夷,上笑曰“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

    6关于霍去病上疏请封的奏章,以及汉武帝批示和加封三子的诏书,在《史记》中《三王世家》的这部分里有全部记载。

    众所周知,司马迁是卫青和霍去病的高端黑,我个人认为,他在《史记》里面对这件事的评论,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太史公说古人有句话说“爱他就希望他富有,亲他就希望他尊贵。”

    所以君王裂土建国,分封子弟,用来褒扬亲属,分序骨rou,尊崇祖先,显贵同族,使同姓之人散布于天下。

    因此国势必然强大,王室必然安定。从古到今,由来已久了。历代没有什么不同,所以不必论述。

    燕王齐王受封之事,不值得采写。

    然而封立三王,天子谦恭礼让,群臣坚守道义,文辞灿然照人,很值得观赏,因此将此附在世家里。

    ……一个贤明的国君的所做所为,本来就不是孤陋寡闻之人所能理解的,如果不是博闻强记,君子是不能透彻理解他的深意的。

    至于诏书的次序分段,语言的上下行文,策文的参差长短,都有深意,别人是不能理解的。

    谨论定编次这些本稿诏书,编列于下,使读者能自己通解它的宗旨。

    《史记》太史公曰古人有言曰“爱之欲其富,亲之欲其贵”。

    故王者壃土建国,封立子弟,所以襃亲亲,序骨rou,尊先祖,贵支体,广同姓於天下也。

    是以形势彊而王室安。自古至今,所由来久矣。非有异也,故弗论箸也。

    燕齐之事,无足采者。

    然封立三王,天子恭让,群臣守义,文辞烂然,甚可观也,是以附之世家。

    ……夫贤主所作,固非浅闻者所能知,非博闻彊记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

    至其次序分绝,文字之上下,简之参差长短,皆有意,人莫之能知。

    谨论次其真草诏书,编于左方。令览者自通其意而解说之。

    ——“然封立三王,天子恭让,群臣守义,文辞烂然,甚可观也”

    ——“夫贤主所作,固非浅闻者所能知,非博闻彊记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

    司马迁可以说是黑得十分漂亮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