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四十章 绘事後素 (第3/3页)
很懂怎样去偷盗别人的东西。” 从董卓这类人对有文化学识的人都知道笼络利用看来,仁义礼智信这些原则,好人要想成功,需要用来做依据;坏人要想成功,也不能违反这些原则。 可是天下到底好人少,坏人多,所以好人用这些原则做好事,给天下众生带来的利益少,坏人用这些原则做坏事,给天下众生带来的灾祸就多了。 这就是仁义的反作用。 我们再举例来讨论这个问题。 从前孔子的学生子路去邵这个地方做行政长官,当时鲁国的政权掌握在季家手里,季氏想在五个月内开通一条运河。这对老百姓来说,太苛刻了。 而这条运河正好在子路管辖的行政区内,为了鼓励民工干活,子路就掏自己的腰包,还把家里的粮食弄来做饭给大家吃,以补工程费用的不足。 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派子贡去,把子路做好的饭倒掉,把锅灶、饭碗毁掉。 子路大发脾气,跑回去找孔子吵架“你天天教导我们做好人好事,教我们行仁义,现在我这样做了,你又叫子贡来捣乱,是不是嫉妒我们呀?” 孔子说“子路,你违背了‘礼’的本义,当皇帝的人说他们爱普天下的老百姓,是因为他们把天下当作是自己的;当诸侯的说他们爱境内的老百姓,是因为他们把自己所管辖的领地当作是自己的;当了大夫的,只管自己职责范围以内的事;普通老百姓,只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如果超过了各自的范围干预别人的事,虽然你一片好心,也不得好报,因为你侵犯了别人的权力。” 汉武帝的时候,封在河间的献王刘德到长安朝见汉武帝,穿着打扮、言谈举止、进退起居都很规矩,很得体,很有礼貌。 汉武帝看到以后,场面上装出赞许的样子,内心却很不高兴,于是对献王说“汤武当年起来闹革命,根据地不过才七十里大,文王也不过是以方圆百里的地方打的天下。你现在管的地方,比他们造反时的领地大多了。好好干吧!” 献王听了这几句话,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回去以后,沉缅酒色,一天到晚喝的烂醉如泥,表示胸无大志,以此告诉汉武帝这一下你总该放心了吧?我不过是个酒色之徒,哪能跟汤武、文王相比? 由子路和献王这两个故事看来,要行仁义、表爱心,普遍地帮助别人,爱部下,爱集体,也要知道自己的本分才行。 一旦超越了自己的职权范围,不但行不通,而且会招惹祸患。 所以战国时的法家尸佼在他的著作中说“君臣父子,上下长幼,不论贵贱亲疏,人人都要守本分,这就是理。对别人能恰如其分地表现爱心,就是仁;恰如其分地施舍,就是义;恰如其分地使用自己的思虑计谋,然是智;恰如其分地做事,就是适;恰如其分地说话,就是信。总之,一言一行都要晓得自己的本分,都要适可而止,才可以说是成熟了。” 由这个道理看来,前面所说的强盗虽然也讲仁义道德,所谓“盗亦有道”,但在做人的基本原则上,他是错误的,因为他不守本分。 《反经》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 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后汉末,董卓入朝,将篡位,乃引用名士。 范晔论曰“董卓以虓阚为情,遭崩剥之势,故得蹈藉彝伦,毁裂畿服。夫以刳肝斫趾之性,则群生不足以厌其快,然犹折意缙绅,迟疑凌夺,尚有盗窃之道焉。”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盗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矣。 反仁义也。 议曰昔仲由为邵宰,季氏以五月起长沟。 当此之时,子路以其私秩粟为浆饭,以饷沟者。 孔子闻之,使子贡往覆其饭,击毁其器。 子路曰“夫子嫉由之为仁义乎?” 孔子曰“夫礼,天下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是曰侵官。” 汉武时,河间献王来朝,被服造次,必于仁义。 武帝色然难之,谓曰“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王其勉之!” 王知其意,归即纵酒。 由是言之,夫仁义兼济,必有分乃可。 故《尸子》曰“君臣父子,上下长幼,贵贱亲疏,皆得其分曰理,爱得分曰仁,施得分曰义,虑得分曰智,动得分曰适,言得分曰信,皆得其分而后为成人。” 由是言之,跖徒之仁义,非其分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