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四十一章 重阳景新 (第2/4页)
呢?” 文一沾道,“依臣之见,必得先让刑部或御史台搜集人证、物证,有了口供刑状才得后续料理。” 安懋的眉头一扬,“哦?” 文一沾微笑道,“譬如说,那位孟宁昂孟大人前后言辞不一,依臣看来,便十分有可能与文氏勾结,圣上不妨先将那位孟大人下御史台问讯,若是他问心无愧,圣上再行处置不迟。” 安懋一怔,随即不禁哈哈大笑了起来,“文卿答得好。” 文一沾稍稍倾了倾身,“‘风至帽落’,臣不过是即兴一答而已,圣上谬赞了。” 安懋笑了好一会儿,才渐渐止了笑意,“朕看出来了,”他似半开玩笑地道,“文卿是不服。” 文一沾微笑道,“臣非不服,只是哀叹。” 安懋道,“文卿哀叹,所为何事?” 文一沾微笑道,“圣上远见卓识,然当重阳秋深之时,英明若圣上都未尝不有昔年鲁昭公弃国走齐时的‘伤秋’感怀,可见‘秋蓬’虽小,但兹事体大啊。” 安懋闻言便道,“文卿哪里是哀叹,”他的语气中笑意渐失,“分明,是在笑话朕‘内无拂而外无辅’呢。” 文一沾低眉道,“臣不敢。” 安懋顿了好一会儿,又道,“朕愿效仿古之贤君,只是朝中可用又可亲之人少之又少,鲁昭公‘知仪不知礼’,乃至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分其国,最终致其内乱流亡,文卿说朕似鲁昭公,朕不否认。” 文一沾默然片刻,淡淡地开口道,“臣并无此意。”他顿了一下,又补充了一句,道,“圣上论‘礼’,可谓是头头是道,臣之前在此间亲眼所见,端的是钦服不已。” 安懋微微偏过了头,“文卿是不信朕。” 文一沾抿了一下唇,道,“臣是不信有人会让圣上束手无策。” 安懋笑了笑,似饶有兴致地问道,“为何?” 文一沾微笑道,“《易经》有云‘阳爻为九’,‘两九相重’乃为阳之极数,倘若圣上果真束手无策,又怎会与臣议论重阳贺曲?恐怕臣方才一开口,便就嫌臣聒噪了罢。” —————— —————— 1《秋风辞》 元鼎四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秋风辞》。 这时汉武帝四十四岁,即位已二十七年,身为大汉天子的刘彻,一生享尽荣华,又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衰老和死亡。 《昭明文选》上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燕,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曰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携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2这里安懋和文一沾话中引用的是韩琦(也就是韩魏王)的两首重阳诗。 3重九会光化二阕 宋·韩琦 谁言秋色不如春,及到重阳景自新。 随分笙歌行乐处,菊花萸子更宜人。 4壬子重九 宋·韩琦 菊有黄花气候移,重阳香萼已乾枝。 金铃后坼孤芳在,玉液轻浮一醉宜。 烟渚去来鸿自适,霜丛飞绕蝶何知。 风前客帽从吹落,且伴山翁倒接。 5“松柏之姿,经霜犹茂;蒲柳常质,望秋先零”是顾悦之(也就是顾君叔)的典故 顾悦之和简文帝同龄,而头发很早就白了。 简文帝问他头发白得早的原因。 顾悦之回答道“我是蒲柳一样的资质,同秋天树叶一般,到了秋天就掉落了;您是松柏一般的质地,经受了秋霜反而更加茂盛。” 简文帝听了很高兴。 《晋书》顾悦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