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四十一章 重阳景新 (第4/4页)
的祖父曾任河东太守。 陈蕃十五岁时,曾住一室无事可做,而室内外十分肮脏。 父亲的朋友同郡薛勤来看他,对陈蕃说“小子,为什么不打扫干净迎接客人呢?” 陈蕃说“大丈夫在世,应当扫除天下的垃圾,哪能只顾自己的一室呢?” 薛勤知道他有澄清天下的志气,因而非常赞赏他。 《后汉书》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 蕃年十年,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埽以待宾客?” 蕃曰“大丈夫处世,当埽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11“鲁昭公弃国走齐” 鲁昭公失位而逃亡到齐国,齐景公问道“您为何年纪轻轻却早早失去了国家?为何落到这样的地步?” 昭公回答说“我年轻的时候,很多人爱戴我,我却礼待而不能信任他们很多人向我进谏,而我独断专行不采纳他们的意见。所以,内外都没有辅佐之人。辅佐的人一个也没有,谄谀之人却特别多。就好像是秋蓬,它的根孤单而它的枝叶华美,秋风一到,就拔根而去了。” 景公被他的话所打动,将这些话告诉了晏子,并说:“如果让昭公返回他的国家,难道不会成为一个像古代贤君一样的明君吗?” 晏子回答说“不是这样。愚蠢的人好后悔,无能的人好说自己有才干,落水的人事先不问深浅,迷路的人事后才问路。这就像已经面临大难才急忙去打造兵器,噎住了才急忙去挖井,即使再快也来不及了。” 《晏子春秋》鲁昭公弃国走齐,齐公问焉,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奚道至于此乎?” 昭公对曰“吾少之时,人多爱我者,吾体不能亲;人多谏我者,吾志不能用;好则内无拂而外无辅,辅拂无一人,谄谀我者甚众。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根且拔矣。” 景公辩其言,以语晏子,曰“使是人反其国,岂不为古之贤君乎?” 晏子对曰“不然。夫愚者多悔,不肖者自贤,溺者不问坠,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坠,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 12鲁昭公“知仪不知礼” 鲁昭公去到晋国,从郊外慰劳一直到赠送财货,从没有失礼。 晋平公对女叔齐说“鲁侯不也是很懂礼吗?” 女叔齐回答说“鲁侯哪里懂得礼!” 晋平公说“为什么?从郊外慰劳一直到赠送财货,没有违背礼节,为什么不懂得?” 女叔齐回答说“这是仪式,不能说是礼。礼,是用来保有国家、推行政令,不失去百姓的。现在政令在于私家,不能拿回来。有子家羁,不能任用。触犯大国的盟约,欺侮虐待小国。利用别人的危难,却不知道自己也有危难。 公室的军队一分为四,百姓靠三家大夫生活。民心不在国君,国君不考虑后果。做为一个国君,危难将要到他身上,却不去忧虑他的地位。礼的根本和枝节在于此,他却琐琐屑屑地急于学习仪式。说他懂得礼,不也是距离太远了吗?” 君子认为“女叔齐在这里是懂得礼的。” 《左传》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 晋侯谓女叔齐曰“鲁侯不亦善于礼乎?” 对曰“鲁侯焉知礼?” 公曰“何为?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无违者,何故不知?” 对曰“是仪也,不可谓礼。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子家羁,弗能用也。jian大国之盟,陵虐小国。利人之难,不知其私。 公室四分,民食于他。思莫在公,不图其终。为国君,难将及身,不恤其所。礼这本末,将于此乎在,而屑屑焉习仪以亟。言善于礼,不亦远乎?” 君子谓“叔侯于是乎知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