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1-14册)_第116 章|战商於景翠败北 伤别离秋果归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6 章|战商於景翠败北 伤别离秋果归秦 (第10/12页)

钟就要结束之时,景翠的号旗挥动,楚人的战鼓擂响。刹那间,楚人万弩齐发,六支锥阵如六枚离弦之矢,分别射向矩阵。

    秦人的矩阵依旧如如不动,既没有擂鼓,也没有射箭,只是阵上忽然竖起一只只盾牌,远远望去,数以万计的盾牌在阳光下自成一景。

    楚人射来的箭矢大多扎在盾牌上。

    自楚人擂鼓至两阵相触,秦人并无一矢发出。

    几息之间,巨大的撞击爆发了。

    紧接着,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六只庞大的巨锥在砸向矩阵之后,锥尖并没有如期嵌入,而是如同刺在一块铁板上,六尖分别折断,只将秦阵的前两排军卒压下。但这两排倒下的秦卒,迅速就被后面的秦卒赶来替上。

    站在高车上的景翠看呆了。

    楚卒奋不顾身,如潮水般涌上,如同撞住一道牢固的堤坝。撞击之后,率先倒下的往往是楚卒。

    冲在最前面的楚卒纷纷倒下,后面的补上继续冲击。秦卒也有倒下的,但后面的秦卒也迅速补上。两军交接处,顷刻间堆起一道人尸之墙。

    锥头未能如期嵌入,只好自动散开,构成一道平面,向矩阵全方位发起进攻。

    秦人长枪刺来,楚卒习惯性地用盾牌阻挡。然而,众楚人未曾料到的是,那矛头往往直透盾牌,刺入楚人胸膛。

    排在前面的楚人前仆后继,临死也没明白秦人是怎么一下子就刺透盾牌、置自己于死地的。跟在后面的楚人却是看得清楚,发怵了。

    秦人再以利矛刺来时,楚人不再以盾牌相挡,而是干脆扔掉盾牌,以枪搏击。

    两枪相击,即使双方同时刺中对方,最后倒下的也往往是楚卒。

    更要命的是,就在相持不下时,秦人的战鼓响了。

    战鼓声中,秦人突然爆喝出声声“杀”字,近两万只口同时喊出,声震苍穹。随着战鼓,秦人开始出击。排在前面的秦卒在第一声“杀”字之后,分别刺向一个楚卒。跟后的未及解救,后面一排秦卒即冲上来,越过第一排秦卒,刺向楚人的第二排。就在前面两排仍在搏杀之际,第三排秦卒再度冲出,无视正在搏杀的两排对手,直接冲向第三排楚卒。然后是第四排,第五排。一排接一排,井然有序,如排山倒海一般压向楚阵,且每名秦兵只锁定一名楚卒。

    每冲出一排,秦卒都要发出一声整齐的“杀”字。

    在这声震长空的气势下,楚卒崩溃了。

    正在冲击的楚卒胆颤心惊,掉头向回跑。

    景翠急了,擂鼓进击,但主将的鼓声被秦卒万众一心的“杀”声淹没。

    秦人发出更响亮的“杀”字,在后追刺。

    楚卒全面溃退,后队做前队,掉头回奔。

    景翠知道,他所惧怕也未曾料到的败局,来了。

    景翠跳下高车,持枪逆向冲击,欲战死疆场,却反被自己的溃兵挡住。

    景翠被自己的溃兵包裹着,冲撞着,向南败退。

    与此同时,在秦人后方呼应的屈遥一万部卒,见楚人败退,情急之下从背后杀出,欲从后面冲散秦人,但秦人早有准备,迅速推出几辆防守城门所用的刀车,一个接一个地堵在桥面上。个别楚卒好不容易越过刀车,还没回过味来,就会被秦人箭射枪捅,死于非命。

    桥梁下面,水深过人,如果强行泅渡,别的不说,单是浸水的甲衣,就会沉重到难以接战。关键是,早有秦人弯弓搭箭,候在对岸。

    由于泅渡不成,楚卒虽众,却也只能面对一座孤桥,而要突破这座孤桥,竟又是如此之难。

    眼见对面的楚人越退越远,秦人胜局已定,自己若是再不撤走,就会有腹背受敌的危险,屈遥传令原路撤返。

    秦人似乎并没有赶尽杀绝的意思,追有十余里,鸣金收兵。

    景翠退至三十里处,见秦人并未追来,遂检点各部人马,三万冲锋征卒已是近半不见,另有带伤数千,欲再扎营休整,却见随行辎重已丢失殆尽,留给了秦人。

    景翠长叹一声,拔剑自吻,但被陆续赶回的屈遥等部将拦住。

    面对如此强悍之敌,景翠传令退军至丹阳。

    接后两日,其他两路的战报陆续传来,先是西路军,沿丹水河谷西进不足百里,忽见秦人隐于两边山头,据险要处设关立卡。此路重在奇袭,杀秦人以无防,却不料秦人早有防备,在险要地段设下伏兵,居高临下,滚木擂石,阻断前路。楚人组织进攻,秦人也不抗拒,退到另一险阻处抵抗。

    丹水河谷,越向西越险,百多里处只能说是刚入险境。此时就有秦人拦阻,离商城还有一百多里,攻击前进就不可行。楚将无奈之下,传令撤退。

    只有东路庄峤传来捷报。庄峤所部一路西攻,“收复”涅邑,“攻克”黑水关,正欲向西攻打淅邑,闻中路军败,遂在黑水关扎营待命,快马报请景翠。

    景翠长叹一声,传令庄峤原地待命,守住黑水关并涅邑,谨防秦人反扑。

    景翠拟出战报,驰报怀王,请求旨令。

    怀王传令退守丹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