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097章】 游行示威 (第3/3页)
和支持的,不然这么多警察早把人群驱散了;第二,大总统既然愿意和学生代表沟通,那么按照常理推测,估计政府所做出的决策和学生们的要求的不会距离太远,大家觉得只要政府能顶住,民众就有了主心骨。学生说到底也不是毫无认识和见解的愣头青,也知道国事艰难,很多外交交涉并不是单凭正义和道义就可以实现的,没有实力作后盾一切都是扯淡,对于政府有可能做出的一些让步也有心理准备,只是希望不要太过屈辱,政府既然如此坦率,那么应该不会让步太多;第三,真切体会到了民主共和的好处,意识到了新政府与清朝政府乃至袁世凯政府的本质区别,这是真正为民着想、尊重民意的民国政府,无论哪一点都昭示新政府的新气象和优越性,在这样的政府身上,民众由衷感受到了威望和信心,这种发自内心的尊重靠粉饰太平或者强jian民意是制造不出来的。 秦时竹对游行示威一事也有自己的考虑,其着眼点就是对内对外两个层面,在国内层面,在对皇帝“山呼万岁”的个人效忠消失之后,在辛亥光复最初的理想主义淡化后,靠什么来维系全国民众的团结?后世共产党靠的是意识形态,但其实最有力的武器却是民族主义,这种贯穿民众思想、根植于最深厚文化和历史土壤的思想武器有着极其强烈的作用力,更能被普通民众所了解和接受。事实上,哪怕在共产党国家,纯粹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说教也是很少的,大部分时候民族主义更有号召力和鼓舞性质。游行示威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正是中国民族主义的外在渲染,中华民族在屈辱、艰难中挣扎了几十年,好不容易恢复了一点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正是要大力鼓励、提倡而不是打压的时候,通过这一事件,不失为有效团结民众的粘合剂;对外,也可以显示一下本国政府的决心和“两难”立场,这是后世屡试不爽的对外伎俩,凡是政府不愿意让步但由不能明摆着拒绝他国提议的,往往抬出“民意”的幌子来招摇,意思“我国政府已经尽力了,但民众不依不饶,我们毕竟是民主政府嘛,还是要考虑民众感受和选票”,这种谈判技巧完全称得上高明和占据主动权,目前正是对日本方面表明态度、严正立场的时候,岂能自毁长城? 事实上,早在游行队伍还没有出发时,内务部就掌握了动向,真要阻止完全有可能,但真的要阻止么?那和满清皇帝有什么区别?是的,也许有人指责政府“利用”群众、“利用”民众的爱国热情,但这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政府存心利用,民众甘心被“利用”,谁让咱都是为了中国利益呢?最后,也有巩固政府和总统威望的附带考虑,一个政府和最高元首若想获得民众的爱戴和拥护,必然就要大力着手民众满意的事务,自辛亥以来,秦时竹做得最多的就是打内战,今天打清政府、明天打袁世凯、后天打冯国璋,打内战虽然也有功劳,也有人拥护,但毕竟是破坏性的,属于伤元气性质,而建设的业绩除在北疆尤其是东北比较明显外,其余地区还难以普及推广,在明里暗里还受着地方固有势力的抵制和干扰。靠什么维系国家的统一?靠什么巩固中央政府的强势和威望?靠什么树立秦时竹作为国家最高元首的威信和魅力?上次和俄国人干一仗是个不错的展示,这次收回青岛就更是一个好契机,办好了,不用说,中央政府和秦时竹的威望肯定如日中天,办砸了,那事情就有疑问了,说不定被民众扣上一个“无能政府”、“卖国总统”的帽子,那可真是开了天大的玩笑。 因此,秦时竹打定主意,不仅不能阻止民众的爱国热情,相反还要加以积极扶持、鼓励,不管怎么样,只有一个懂得引领民众的领袖才是真正的好领袖!(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 target=_blank>,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