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1章】 战略欺骗 (第1/3页)
山一样的压力扑面袭来,日置益仿佛看到了日本本土上财政破产、银行倒闭、贫苦农民爆发革命的可怕景象。他默然无语,却又毫不甘心。 秦时竹和陆征祥的连珠炮弹将日置益问得哑口无言,在外交战场的角力中,实力固然重要,但气势也很关键,不论最终结果如何,日置益被问得沉默不语,首先就输了一阵。这种瞬间的短路,让他无暇去思考、去辨析秦时竹和陆征祥话语间的种种。 秦时竹言辞间很有把握的质问却并不等于事实就是如此,起码在朱尔典身上就大有文章可做。不错,朱尔典是来过了,也确实与秦时竹交换了意见,但所谓的朱尔典抛开日本单独对中国示好,就纯粹是秦时竹放出去的烟幕弹了,这中间的虚虚实实却是日置益难以分别出来的。首先,秦时竹向朱尔典通报了有关神尾师团的事实,但朱尔典并没有表现出出乎意料的表情,只是淡淡的说表示遗憾。这中间可以解读成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朱尔典已得知了这个消息,故而对秦时竹的通报并没有感到特别惊讶。这种可能性经过秦时竹与陆征祥的讨论,认为不具备条件,神尾师团覆灭的消息大本营都才刚刚收到,朱尔典怎么可能早于大本营知道?再者,即便朱尔典真的提前截获了消息,为了掩饰,在听到这个消息时肯定是要竭力装出一副大吃一惊的神情,现在这种淡然的面貌,倒更像是竭力伪装自己吃惊的伪装了。 第二种可能,朱尔典不知道这个消息,对这个消息也不感兴趣。这一条似乎更不应该,英国与日军在山东战场是联手的,虽然没有英军部队被围,但如何能不关心战场形势呢?朱尔典作为外交官,起码要对本国的士兵负责吧? 第三种可能,朱尔典还不知道这个消息且他对消息的真实性还表示怀疑,希望进行进一步查证。这是非常有可能的,也是最可以利用的一点。秦时竹把握住了这个微妙,巧妙地利用朱尔典将了日置益一军。 是的,秦时竹确实对日置益讲了朱尔典并没有讲过的话,也知道日置益回去后肯定还要再找朱尔典沟通,但却并不担心日置益会看出破绽。日置益已知道了神尾师团覆灭的消息,他已将这个消息作为真实情况,这个思维惯性固定下来后,以后的事情就只有按照逻辑顺理成章地发展。 朱尔典和日置益是必定会碰头的,而且时间估计就在今晚。前者要找后者了解神尾师团在战场上的确切动态,后者急着问前者有关与中国关系的问题。对神尾师团的情况,日置益既不可能说谎——英国也有部队参加联军,朱尔典一定在晚些时候能够得到消息,撒谎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撒谎——这对维持英日间相互勾心斗角表面却一团和气的关系没有丝毫好处,日置益没必要在这个时候打马虎眼。这样,就首先坐实了秦时竹向朱尔典通报情况的真实性,再加上日置益本身对情况的了解,这种真实通过一种非直接沟通的渠道循环成为了三方的共识——神尾师团已在山东战场完蛋了。或许,三方对于这一事实的认识有偏差,中国方面也许会突出解决日本师团的威慑力,日本方面或许会强调神尾师团的精神和对敌造成的伤亡,英国方面也许会对下一步计划和怎么办的政策更具有倾向性。但无论怎样倾斜,都不能改变这个共识的基础。 一旦有一个真实的基础作为前提条件,中日双方之间的后续对话就更有暗示性和欺骗性——最难应付的人并不是总说假话的人,那太容易鉴别了,最难对付的是那些经常讲真话,偶然说那么一句假话的人,你永远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说假话! 其次,秦时竹虽然对日置益“转述”了朱尔典并没有“说过”的话语,但并不会导致穿帮。相反,如果日置益向朱尔典求证而后者断然否认的话,只能加重日本方面的疑心。设想一下,在三方互相角力、互不信任的前提下,无论甲、乙之间沟通了什么(哪怕没说),也会造成丙方的不安,生怕甲乙串通起来损害自己的利益。这既是信息不对称的威力,也是秦时竹借以威慑日本的基础,之所以将朱尔典和日置益分开起来召见,就是避免三方同聚现场的公开质证,这对于试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