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势_【第140章】 自乱阵脚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0章】 自乱阵脚 (第2/3页)

中的德军包围和歼灭。5天后,德军将法军逐出色当地区。在清点战损报告时,德军统计共消灭法军4万余人,俘虏对方1万众人,而德军自身也付出了近2万人的代价。表面上看战果统计对德军有利,法国要损失5个士兵才能换回德军损失2个,但实际上,当时德法交战中的左右两翼,德法损失交换比高达近1:4,阿登遭遇战表面上看德军占了便宜,实际法军给对方造成了更大比例的杀伤。

    在夺取阿登作为出发阵地后,皇太子更加得意非凡,不顾部队尚未完全收拢和归建的事实,强行要求先头部队必须马不停蹄、加快推进。此时,在混战中不敌德军的吕夫和德朗格尔已经清醒过来,清楚地判断出德军的意图和自己一样——闯过阿登森林向对方进攻。两人本来就对穿越阿登森林的主张不看好,眼看德军如此莽撞,便决心好好敲打对方一番。法军在混战中的表现虽然狼狈,但主力尚存,建制完整,再加上及时下达的撤退令起到了加速集结的作用,法军反而能够以以逸待劳之势引诱德军上钩。等到威廉皇太子和符腾堡公爵反应过来之时,已有8万人马被法军围困成里三层外三层模样。

    听说先锋部队被30余万法军包围的消息后,一贯志大才疏、开战以来趾高气扬的威廉皇储像被人当头敲了一闷棍,一时间慌了手脚,只知道在司令部急得团团转,好在符腾堡公爵还没有完全昏头,当下不理会已经歇斯底里的皇太子,一面命令其余部队跟上解围,一面赶紧发电报给小毛奇,请求紧急往阿登方面增调预备队支援……

    中国人的战争智慧是无穷,在古代表现的尤其明显!

    自开战以来一直坐镇在科不伦茨德军总参谋部的德军参谋总长小毛奇轻轻感叹了一句,合上了手中的《孙子兵法》德文本。这里居摩泽尔河与莱茵河合流处,交通方便又宜于保密。他与霞飞的指挥风格完全迥异,从不涉足户外活动,更不喜亲临战地巡视,完全属于办公室的指挥官。与前线的通讯联络完全依靠无线电报,在有时事关重大而电报又不能充分应付时,小毛奇就会派出亲信参谋官赴前线了解情况,沟通联络。小毛奇在书中发现了中国人对此早有概括,用中文来阐述就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担任此书翻译的人士虽然对文字的把握能力要差一点,但也几乎说清楚了这种自信与悠闲。

    科不伦茨涌动着乐观与自信,根据开战后的情况和各条战线的进展,所有在总参谋部工作的人都是笑意盈面,因为接二连三来的都是好消息。先是右翼第1、第2、第3集团军3个集团军,齐头并进,连克比利时列日、那慕尔要塞,攻占布鲁塞尔、亚眠等要地,震动欧洲,正向巴黎全线推进。后来是西线左翼的第6、第7集团军两支大军,由巴伐利亚王储和黑林根二人指挥,采用诱敌深入,佯败反击的战略,以少胜多,大败法军第1和第2集团军两支劲旅,直逼法国边境要镇南锡。再后来是中央阿登方向的第4和第5两个集团军突破阿登天险,击退法军第3、第4集团军的阻拦,直插色当,对溃退的法军穷追不舍。从战场态势上看,德军全线出击,在各条战线都高歌猛进。

    但在实际上,小毛奇远比乐观的众人要谨慎的多。他首先是一个谨慎的指挥官,甚至到了有些谨小慎微的地步。这一点不仅与他著名的叔叔有着显著的不同,也与德军前两任参谋长——瓦德西与史里芬有着明显的区别。史里芬在临死之前念念不忘他的史里芬计划,强调一定要加强右翼——“开战之时务必使右翼强大!”而谨慎的小毛奇为了防备虚弱的左翼,特别是防止法军冲过莱茵河,还是修改了计划,从右翼抽调了兵力加强了左翼,同时为了防止东普鲁士不至于飞快落入俄国之手,他也从右翼抽调了兵力加强了东线。表面上看来,德军右翼的兵力规模还略强于史里芬制定的计划(因为德国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动员的常备军数目有所增多),但实际上,右翼的强化和突出已远远不如史里芬计划制定时的初衷了。毕竟,很多时候趋势和寓意比实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