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势_【第140章】 自乱阵脚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40章】 自乱阵脚 (第3/3页)

际动作更有暗示性,从右翼抽调走一个师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减少一个师的实际后果。

    对目前的战场态势,小毛奇有很多感到担忧的方面。第一,是右翼的推进。史里芬计划规定了右翼的作战目标甚至到位时间,在跨过比利时边界的时候,德军的推进速度是最快的,远远超过了事先估算的时间表。但在占领布鲁塞尔后,特别是德军占据亚眠后,这种推进速度就降下来了,虽然还比史里芬计划的时间表要来得提前,但提前的时间段已越来越少,越靠近巴黎,法国人的战斗决心和作战意志就更强烈;第二,是左翼的战事。对皇太子求胜心切的心情和志大才疏的为人,小毛奇知道得一清二楚,他无形当中为他们捏着一把汗。左翼只不过是西线的辅助力量,用以掩护莱茵河边境,拖住法国主力、保障右翼安全,为右翼主力迂回巴黎创造条件。现在皇太子这么一搞便陷小毛奇于两难之中。6、7集团军攻击态势已成,若不允进攻,必然会挫伤士气,万一坐失战机,他就得背上消极应敌的罪名;如果允许进攻,则小毛奇认为会削弱右翼大迂回的规模、声势与威力,甚至会提前刺激法军收缩防守,反而不利于目标的达成。如此反反复复,思虑再三,乃至于部队已经冲过了阿登森林,小毛奇仍然毫无主意、进退失据;第三则是东线,根据各方面的资料显示:东线有些麻烦!俄军不但动员速度比预计的要快,更让人料想不到的是俄军在自身尚未动员完毕的不利条件下,已提前出动几十万大军展开进攻,一路沿马祖里湖北岸进攻德国的柯尼斯堡,另有一部则在马祖里湖南岸集结,有向马祖里湖背后迂回的模样。

    这本烫金封面的《孙子兵法》德文版还是驻中国的德军教官团带回来送给小毛奇的礼物。原本德国人对中国的战略思想和古代兵法并没有什么认识,甚至认为德国人拥有世界上最伟大的战争兵法——克劳赛维茨的《战争论》,接受这份礼物的小毛奇并没有放在心上,只不过盛情难却,打算在有空的时候拿出来翻翻而已。

    没想到翻翻后就再也收不住了,战略家的思路总是惊人相通,虽然翻译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够到位,但小毛奇敏锐的眼光足以让他穿透那些诘屈聱牙的表面文字而发现其中的精髓。他为自己的谨慎找到了中国古人的注脚——“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一直以来,德国包括普鲁士时期对于中国一直是不屑的,要不是普鲁士人最为敬重的拿破仑皇帝(虽然普鲁士让拿破仑打得很惨,但普鲁士人都承认是拿破仑唤醒了德意志)说过中国是一头睡狮的名言,他们对中国根本就没什么认识。

    如果说拿破仑的话只是对统治阶级高层有所提示的话,那么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则让德国人相当吃惊。不用说,这场战争中国人让列强打得一败涂地,但联军统帅瓦德西因为一支追击部队的失败而拿出了德国人固有的认真劲,派出军医26人把住北京的13道城门,凡出入的18至60岁中国男子一律按德军士兵人伍标准强行进行体检。结果是,每100名中国男子,竟有95人符合标准(当然吸食鸦片者除外)。瓦德西立刻将这一发现上报,小毛奇当时也看到过这份报告。威廉二世马上派出庞大的调查团,深入考察了中国人的体能、脑力、性格等。最后认定:中国人的体、智和知识都不亚于白人,其吃苦耐劳、守法明礼和易于管理的程度更在白人之上。作为日耳曼人,德国高层一向是自负的,但他们更愿意相信科学,认为中国百姓的身体、思想都很健全,不健全的只是他们的统治者。因此《辛丑条约》只是以赔款4.5亿两白银而告结束,中国躲过了亡国灭种、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后来,特别是日俄战争以后有关“黄祸”的传言就流传开来,西方列强一般以为威廉二世指的是日本,但实际上,日本虽然也被包罗在内,但黄祸的指向更多的却是中国。(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 target=_blank>,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