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99章】 军火订单 (第2/3页)
日本收回旅大、从德国收回胶东后,渤海湾的态势基本可以得到巩固,不必直接面临日本海军直接觊觎的态势,特别是在海军还比较弱小,实力与日本不能相提并论的时候拱卫京畿门户显得尤为迫切; 一种以蒋方震等人为代表,认为应该在关东州摆出架势同时配合朝鲜方面的举措,源源不断消耗日军实力,造成日本的内出血,实现中日战略格局的根本性改观,在中高级军官中,这一种意见拥有较多的拥护者,从战略上看,是打定了长期的消耗战;从战术上看,又是以积极的防御为主,比较符合大多数人心目中的战役走向,特别是在辽阳攻防和山东攻略两次大规模硬碰硬的战役中已经尝到弹性防御甜头的指挥官而言,更倾向于这种战法——从经验教训中可以得出结论,强攻具有坚固守卫的堡垒地带不但损失会很大,而且很难拿下来,起码目前国防军没有做好这种准备; 一种以陆尚荣和陈宦为代表,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的诈战法——对关东州,不仅要攻,而且要大张旗鼓地攻打,要用武力试探出日本的底线,但是,大规模攻势本身不是目的,也不在于要真的收回关东州,而是要迫使日本承认目前的现状,用过头来保证目前所得的巩固,关东州的战事打得越大越好,打得越烂越好,当然,这个政策是有风险的,国力和军力能否经得起轮番消耗是一个方面,能不能在风险中把握平衡,则是另一个方面——但这种火候,老jian巨猾的陈宦不怕,人们更相信,掌舵多年的秦大总统也不怕。 事实上,细心的观察家可以发现,山东战场胜利后,国防军通过舆论媒体大大造势了一番,而更为艰苦卓绝、更为叹为观止的辽阳会战结束后,宣传舆论反而没有上一波来得迅猛,疏忽大意、眼高于顶的观察家必定是疏忽了,而只有熟知内情,深知秦时竹底细和秉性的亲信,才能从其中体会出味道来。 越是轰轰烈烈,越是大张旗鼓,越是没事;越是轻描淡写,越是漫不经心,反而蕴藏着杀机——纵观秦时竹等人崛起的前后10余年,这条规律几乎颠扑不破。 那么,秦时竹究竟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仅沪上、京城诸多自诩为对中国政情了如指掌的外国观察家摸不着头脑,便是在日本直接与中国代表接触的日方代表,也是一筹莫展。 与日本接触的,身份比较特殊,从官方的特点来说,他在哪一号官方机构中都排不上号,完完全全地是民间身份,可是如果从实质上分析起来,却是的的确确的实权人士,沈麒昌号称没头衔的中国财政部长,他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着中国政局的走势,更直接是中国政局的推动力,那么,作为沈麒昌的私人代表出现的关荣,无论其表面色彩如何单薄,但他身上所蕴藏的能量却是不可小觑,他的一言一行,都足以看成是中日关系的晴雨表。 既然已经确定了非官方对非官方的接触态度,山本权兵卫内阁自然也要挑选具有“民间色彩”的人士,他选来选去,最后选择了日本国策会社——南满铁路原任总裁后藤新平的心腹林虎一郎作为日本非正式的谈判代表。这不仅因为南满铁路与此次辽东战略息息相关,更因为后藤新平与沈麒昌有比较悠久的交往和合作,更有人气的积累和交情的素养,不至于一下子谈崩。当然,哪怕谈崩了也不要紧,后面会有人出面的。也正因为如此,彼此虽然都没有任何官方授权,但口中的每一句话却都代表了官方意见。 “对于中国破坏南满铁路现状,以武力攻击我大日本皇军的行径,我们完全了如指掌,这些事情,将来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我只知道,如果我们不抵抗,不反击,不以武力进行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